当前位置:首页 > 新鲜事 > 正文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许瑞峰

http://www.resouzg.com/ 2024-02-01 11:28:25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 白梓

小编导读:千年窑火铸艺术珍宝 ,匠心传承延非遗瑰宝——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许瑞峰

千年窑火铸艺术珍宝  ,匠心传承延非遗瑰宝

——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传承人许瑞峰

数千年光阴流转于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陶瓷上,时间在这里静止,仿佛还能感受到窑火的温度,岁月的摩挲。这一场与岁月的对话、与中国传统美学的碰撞交握,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匠心独运。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瓷烧制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德化县陶瓷艺术大师联盟主席、德化“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许瑞峰便是这万千传承人之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深耕行业多年,用初心浇灌匠心,矢志不渝地潜心磨砺,其作品不仅先后获得了国家、省、部级嘉奖82次,另有26件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国家珍品馆、中国美术馆、中国工艺美术馆、英国珍宝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工艺美术珍品馆、德化陶瓷博物馆等海内外多家文博单位收藏。除此之外,其个人事迹也已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薪火相传 征途漫漫寻千年遗韵

真正的力量,从来都是由内而外地向上延伸,从本质而言,它就是热爱、责任、担当与使命的结合。作为德化陶瓷业内赫赫有名许兴泰的长子,许瑞峰的成长过程被寄予厚望,他在懵懂无知的年纪时就知晓自己肩上的责任。身为德化“许氏瓷塑”传承人,许瑞峰的童年时光没有想象中的枯燥乏味,相反很是快乐。家人的和煦,伙伴的陪伴,让他的童年生活五彩斑斓。

如果说快乐是人生的开篇,那么学习就是漫长人生时光里的向上攀登。年少时,他常听父亲和家人讨论关于德化白瓷的话题,纵然对此并不了解,但他也对“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德化白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的记忆里,父亲在家时与做瓷时完全不同,做瓷时的那般专注和执着,是他从前不曾见到的,也不懂得父亲的情绪,但他也深知,做瓷、做好瓷是父亲的生命,是他内心最为看重的事物。许瑞峰也曾无数次为父亲所惊叹,每每在父亲手起刀落间,一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品就赫然出现在眼前,不论神态还是模样,都那么惟妙惟肖、精妙绝伦。

习近平主席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时视察泰峰瓷坊并和许兴泰、许瑞峰大师合影留念

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与许兴泰、许瑞峰大师合影,并为公司产品命名为“中​华红”、“宝石釉”

1986年,尽管知道前方是巍巍险关,17岁的少年还是无所畏惧地进入德化技校学习陶瓷技艺。在德化技校,17岁的许瑞峰与无数个往昔嬉戏玩闹泥巴的自己重逢,也与记忆中有关德化白瓷的兴趣重叠。他知道,他的肩上是德化“许氏瓷塑”200多年以来的荣耀,也是父亲的期许,更是自己未来前进的方向。生命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界限也都是自我定义的枷锁,三年才能跨过技艺门槛?他偏不服,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快速突破了这个时间界限,正式入行。

听闻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少年时期,许瑞峰对自己的高标准要求大部分来自父亲的光环,当同学们得知其父亲的名号后,都会在潜意识里给予他压力,他只能快速寻求进步、突破自己,力求做到最好,仿佛唯有如此,才能配得上“许老师的儿子”这六个字。

长大真的不算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在继续精进磨炼技艺时,由于家中没有人能够烧窑,许瑞峰就不得不顶上。回想起这段时光,他笑着说道:“人生中有很多个第一次都是被赶鸭子上架。”烧窑是直接关乎作品成型的大事,不仅要考虑作品的大小、胚体厚薄、含水量,设计好上大火的时间,还要计划好烧多久,何时转中火、小火,整个烧制过程中,大部分温度感受都需要依靠手和感觉来判断。那夜对于许瑞峰而言,是极其漫长的一夜,他时不时地能够听见炉火燃烧的声音,就像越过千年时光传来的古老梵音,语重心长地告诉他:少年,这是你选择的路,你选择的“道”,既然已经选择,那么不论前路有多艰难,你都要坚定地走下去。

一件作品中蕴含着的细枝末节就如同一个小型宇宙,越是深入了解,他就越发感叹于生命的神奇、技艺的神异。他来不及考究第一个陶瓷艺人是在什么情况下烧制出了如此精美的瓷器,就被其父亲拉去给观音“修胚开脸”。那是他最手足无措的时光,对自己技艺的不自信,“修胚开脸”的难度就像是他的神经被一根两端收缩的绳子紧紧拉扯着,令他夜不能寐、食之无味,尽管母亲百般劝解,他还是始终不敢迈出那一步。直到一场大梦,他猛然惊醒,怕什么呢?跌倒了大不了再爬起来就是了,世界上又有几个人能够在一瞬间获得成功,不都是慢慢积累经验的吗?萦绕在心头的愁云如迷雾顿开,让他看到了一个坚毅果敢、勇猛无畏的自己。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磨砺,始得玉成。他拿起刀,细细雕琢,小时候无数次看着父亲做过的事情,原来竟是这样令人沉醉、着迷。他想起在那些他看不到的光阴里,父亲就是这样坐在这里一刀一刀地雕刻,这是手艺人的使命,是传承人的坚守,那一刻,他忽然就懂得了何为守得住心,何为坚持不懈。

热爱是什么?就是在看清事物本质后仍能全身心地投入,不遗余力地探索。30岁之前,他有很多梦想,那些飘浮在天上不着边际的想象,是支持他前进的动力。但延续陶瓷技艺无疑是枯燥的、沉闷的。时光在他指尖流逝,他也开始思考,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在此期间,他获得了省轻工业厅的奖项,以及“艺苑新秀”的荣誉,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自信,他可以骄傲地说:“我是许老师的儿子。”1995年,许瑞峰进入了德化陶瓷艺校,与其父亲成为了同事,当年那个玩泥巴的少年终于可以独当一面。同年,许瑞峰与其父亲一起成立了德艺瓷雕研究所,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突破桎梏 守正出奇创全新风格

“世界白瓷看中国,中国白瓷看德化。”德化瓷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技艺独特,至今传承未断。德化白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要的对外贸易品,并与丝绸、茶叶一道享誉世界,为制瓷技术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明末清初,德化瓷进入鼎盛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德化瓷传承更是人才辈出、绵延兴盛,并与建白瓷、高白瓷一同被誉为现代中国瓷坛的“三朵金花”。

彼时,德艺瓷雕研究所刚刚成立,许瑞峰心中满是希冀,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已经传承流传数千年之久的东方艺术会受到市场冲击,面临举步维艰的时刻。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为各行各业带来了无限生机。那时,德化西洋小工艺品市场日渐繁荣,众多德化白瓷厂为了攫取更多利益,转而改行去做西洋小工艺品。琳琅满目的小工艺品不断刺痛着他的神经,观音、弥勒、天女等古典艺术品一夜之间不复存在,好似被时代所抛弃,一直以来的坚守还会有结果吗?要转行吗?许瑞峰心中满是疑问,迷迷糊糊中他又看到了那个沉默的、有力的、坚韧的父亲的背影。他正在给新作品梳发、开脸,刻塑飘动的衣带,那双巧手辗转之间就刻画出一个个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他们从远方而来,迫不及待地想一睹这世界的繁华,急不可耐想向世人传达自己的使命,诉说中国千年以来的极致风韵。

“我必须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一条拥有核心技术的路。”那一瞬间,许瑞峰就顿悟了,他是德化“许氏瓷塑”的传人,他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两个字,他必须迎难而上。他开始积极探索有关陶瓷的一切知识,他必须在市场大潮流里面让德化白瓷拥有一席之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1999年,偶然的一次机会,许瑞峰开始探索改良釉面配方,他想要摸索出一种独一无二的色彩。历经一年时间的反复推敲,测试复盘,他终于研制出“中华红”和“宝石釉”的新配方。

中华红《鸿运当头》

中华红《鹿头尊》

宝石釉《梅瓶》

宝石釉《闻 尊》

2002年,许瑞峰携作品亮相山东淄博工艺品博览会,一个晶莹剔透的纯红色小瓷瓶和一个闪着五彩釉面光芒的小瓷瓶震惊了整个展会,这两个作品也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命名为“中华红”和“宝石釉”。

台上刹那间的璀璨光华,源自于无数个日夜的咬牙坚持和细心雕琢。没有许瑞峰的坚守,就不会有“中华红”的璀璨,没有许瑞峰的守正出新,就不会有德化白瓷重新焕发出的生命活力。突破桎梏,守正出奇,坚守初心,构成了他完整的人生,他也由此迈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

肩负使命 兼容并蓄绘精彩华章

轻若浮云,薄如蝉翼,是瓷却不似瓷,德化瓷在欧洲被统称为“中国白”。这种追求君子之德、自然之美的瓷器在许瑞峰的引领下走向了新的发展历程。

许氏瓷塑技艺中,“许氏飘带”向来都是他们引以为傲的技艺,许瑞峰也擅长在灵动飘逸的衣带造型中寻找到奇妙稳定的重心点。2006年,许瑞峰创作的多彩结晶釉作品《大富大贵》,被我国艺术界最高规格的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后,他接连创作了大量的陶瓷艺术作品,如中华红《鸿运当头》、宝石釉《天圆地方》《自在观音》《天女散花》《弥勒系列》《百福壶》等,他还历时五年塑造了得意作品《三十三观音》等。

《自在观音— 心 经》

《嫦娥奔月》

在创作《三十三观音》系列作品之前,他先从文献资料中细细研究,对其画像等资料进行详细地梳理,再到出设计稿,雕塑泥稿制作等均事无巨细,在整个制作过程中,他熟练地运用了圆雕、浮雕、捏塑、阴刻等多种手法。三十三尊观音,三十三种神态,每件作品中都配有不同的法器、配件等。三十三尊观音的形态或立或坐或卧,或庄严慈祥或自在随意,形态迥异,神情不一,却都栩栩如生。值得一提的是,由他所创作的《自在观音》,一眼望过去是面带微笑的观音,他怡然自得地坐在刻有《心经》句子的梯形体上,右膝微屈,左足舒适垂于梯形体下,一派怡然。

《弥勒系列》中,许瑞峰去往各个寺院观探,翻阅资料,最终刻画出了“闲庭信步”“大肚能容”“引福弥勒”等经典形象。每一个作品的背后既没有脱离传统,也没有完全契合古意,他将自己对于传统人物、神话故事、风俗习性、宗教理念的理解糅合在一起,创新共生,打磨出更符合当下社会所需的作品。

《闲庭信步》

《乐在其中》

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论是许瑞峰的作品还是他个人,都备受行业内外瞩目,他也开始重新审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在他看来,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于造型的创意方面。怎样才能让作品更丰富、更饱满?他坚信这种印刻着先辈智慧与历史文化的技艺一定能够得到新的延续,也将会以更包容谦和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巅。

乘风破浪 知行合一再扬帆起航

青春正逢其时,奋斗恰如其时。对于许瑞峰而言,在探索德化白瓷,追求极致的道路上,没有终点。当文化复兴、民族振兴、民族自信成为时代主旋律,那些在过去被认为是陈旧的物品,在一瞬间成为了国潮风尚,成为具有了审美价值的经典,这无疑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中国传承千年的文化色彩也终于以另一种方式开始熠熠生辉、焕发光彩。

许瑞峰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这一次他学着父亲当初的模样,开始教育自己的孩子。他在儿子身上看到了那个17岁初入学校的自己,也认识到德化“许氏瓷塑”传承的接力棒终将交付于其子手中,他开始重新思索“我”的意义。他热衷于研习王阳明心理学,也在“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中看到了另一个人生维度。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为自己的未来定下了新的基调和准则,他将在此航向中不断前行、继续突破,在探索创意的同时亦探索内心,达到陶瓷“知”与“行”合一的新境界。

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这一段新开启的旅程,他不再刻意追寻“怎么样”、刻意要求“必须要”,而是听从内心,顺应自我。他是自由的,陶瓷的创意也应是自由的,那些突破束缚之后的自由里面包含着的是对宇宙万物的祝福,是创作者暗藏的伏笔,是文化流传的根底。

文化铸魂,润物无声。立足新起点,始终奔赴在学习一线的许瑞峰将继续担当使命,持续输出,让陶瓷文化脉动不止,谱写新的辉煌篇章!



上一篇乌鲁木齐丝路霓裳服饰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孙秀琴       下一篇:湖南国联捷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谢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