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必利达大厦是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的永久性产业,该大厦为慈善事业下了无数“金蛋”,素有“金母鸡”雅称。在“金母鸡”的背后,是一位老人与他助理两代人之间爱的接力与爱的传承故事。
1979年,刘清影被黄仲咸的弟弟引荐,担任老先生捐建的幼儿园教师。谈到第一次要见老板,“内心紧张得不得了。”刘清影回忆道。“谁知见了面,黄老先生很热情真诚,一点架子都没有。”这是刘清影对黄仲咸老先生最初的记忆。
1990年,黄老先生在香港投身慈善事业,急需一位既懂国语、粤语又熟悉闽南话的助手,能干的小刘,就这样来到香港必利达公司上班,成为老先生在必利达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助理。
2000年,黄仲咸先生处理了在印尼、中国香港的所有财产,决定长期定居厦门市。同年9月,刘清影从香港迁居厦门,离家舍业跟随黄仲咸先生投入基金会工作。黄老先生去世后,她接任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决心将黄老先生的慈善事业发扬光大,让慈善像“海上的灯塔”照亮需要的人。
2024年4月24日,刘清影女士接受中国通采访
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
黄仲咸先生自小就展现出非凡的毅力和责任感,11岁起便挑起了家庭的重担,15岁远赴印尼独自奋斗。他的生活简朴至极,将所有财富和精力都倾注于回馈祖国的慈善事业。
上世纪70年代末,黄仲咸大力捐资为家乡福建省南安县建学校、建医院。
虽然大半辈子做好事,黄先生却从不要求回报。连他独资捐建的40多座楼房,也没有一座冠上他的名字,楼名多以家乡“仙都”为名,或泛称“印华楼”“继志楼”,仅有极个别用他父亲的名字命名,或称“念慈楼”,以此表达父亲的哺育之恩。黄老先生捐建的大楼,从来不讲究操办奠基仪式和竣工仪式,他只是一次次漂洋过海,亲自抵达施工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自1959年以来,黄仲咸及其创办的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全力支持祖国教育、文化、卫生福利等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资超7亿元,奖助师生近20万人次,为各类学校捐建教学楼(校舍)面积逾20万平方米,先后获教育部“尊师重教,振兴中华”奖、福建省政府“乐育英才”金质奖章等荣誉,被誉为“中国慈善第一人”。
直到现在,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仍在通过必利达大厦物业租赁和理财收入,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实现“自我造血”。“现在基金会这个‘金母鸡’,每年都下一个两千万元左右的‘蛋’。我们还是厦门的纳税大户。这些收入扣除大楼折旧、修缮、办公支出、税款缴纳等费用,每年实际送到受益者手中的超过1400万元。”刘清影说道。
好事多做 实事办好
2023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首届“福建慈善奖”表彰决定,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清影榜上有名,荣获“爱心慈善楷模奖”称号。“我非常高兴,社会和政府都十分肯定我们这个基金会的做法,肯定慈善机构所做的努力,肯定黄老先生一生的所做的一切,同时也肯定我这么多年的真诚付出。”刘清影激动地说道。
福建省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刘清影(图片来源:慈善公益之窗)
“我们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要做的是更有意义的事。”在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在刘清影的带领下,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始终聚焦教育领域,致力于改善贫苦地区教育条件,让更多孩子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访谈中,刘清影女士分享,她前不久前往青岛看望一位生病的亲戚,不放心状况,她找到医生询问情况,道明身份和来意后,医生却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原来这位主刀医生曾是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助学金的获得者。“一年资助几千人,哪里会全都记得。”
这位受助者告诉刘清影,当年自己家里贫穷,在上高中和中专之间犹豫很久。选择中专,毕业后可以直接参加工作,减轻家里负担。在班主任的帮助下,他向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申请助学金,他顺利考上大学,直至博士毕业。而今事业有成。“这些故事,是慈善种子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最佳证明。”刘女士开心地说道。
2024年4月24日,刘清影女士带领采访人员参观黄仲咸先生生前办公居住合一的场所
访谈结束后,刘清影带领工作人员,观看黄仲咸先生生前办公和居住合一的简陋房间。很难想象,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厦门必利达大厦估值超过20亿元,而黄仲咸先生居所和基金会却如此简陋,很多办公设备用了20多年,椅子已经十分破旧,空调一用就是十几二十年。
其中有一个房间,堆满了箱子,那是几十年来受到资助的孩子们给基金会写来的信和寄来的礼物,都存放在这里,每个箱子上都标注了年份和区域。刘清影说:“受助的学生大多会主动给黄老先生写信,他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看孩子们给他写来的信。他把整理这些来信也当作了一项工作,更成为享受。”随手翻开一封给黄老爷的信件,上面写道:“您老人家给我的500元资助,数额(虽然)不多,(但)作用很大,是雪中送炭,力量无穷,不仅帮助我摆脱了辍学的厄运,更是激励我坚定报效祖国的决心。”随后,刘女士又打开好几个箱子给采访工作人员看,每一封信的开头都写着“尊敬的黄爷爷”。
几十年来受到资助的孩子们给基金会写来的信
2024年4月24日,刘清影女士在阅读受到资助的孩子们给基金会写来的信
自2000年10月回厦定居,黄仲咸在厦门必利达大厦32楼住了8年,直至辞世。现在房间中摆设依然如旧,在刘清影看来,这里充满了太多的记忆,这里装满了“黄仲咸精神”。
传承使命 点亮希望
自从跟随黄仲咸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刘清影女士多年顾不上家庭,去香港看孩子的机会也不多。“对家人,我一直很愧疚。但我答应黄老先生,一定要帮他做好事,继承他的遗志。”
2021年3月,黄仲咸基金会与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福建省侨联等单位联合举办了“赤子情怀 大爱无疆——纪念慈善家黄仲咸先生100周年诞辰事迹展”,通过珍贵影像、生活物品、图片资料等,展示黄仲咸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和热心公益的一生。事迹展还分别用汉语、英语、印尼语和闽南语四种语言进行网络直播,吸引60多个国家的华人华侨收看,浏览量超300万人次。
作为黄仲咸精神传承人,刘清影继承了黄仲咸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的习惯,自己的工资曾20年没有增长。每捐一笔善款出去,她都要实地察看。“基金会里的钱,都是老先生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留下来的。他以前每次回国,坐的是经济舱,为了节约交通费。”黄老先生和刘清影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很多,咱们自己要省着花钱。”
近些年,黄仲咸教育基金会特别关注自闭症儿童,启动了“自闭症阳光护航”项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孤独症人群超过1300万人,每年新增确诊的孤独症儿童数量达20万人。孤独症儿童常常面临着语言、人际交往、兴趣和行为方式的障碍。刘清影分享了她在福州目睹的孤独症儿童的困境。
“记得那天,看着孩子的状况,爷爷奶奶照顾着孩子,而孩子的父母,背负着养家糊口的重担,外出赚钱。他们的外表有些邋遢,生活不太能够自理,这让我内心充满了同情,也增强了我帮助他们的决心。”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与当地慈善总会、残联合作,邀请专家授课,教授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逐步走出孤独。通过开展关爱孤独症患儿及其家庭等公益慈善活动,增进人们对困境少年儿童的认识和了解,呼吁大家给予“星孩”们更多的关爱和包容。
在刘清影女士的带领下,黄仲咸教育基金会不仅是一个慈善机构,更是一座灯塔,照亮了无数人的希望之路。正如黄老先生用“必利达”这个名字,其实是它就是源自印尼语“海上的灯塔”之意,希望两栋高耸的大楼能够像灯塔一样为基金会的发展保驾护航。
“未来,基金会将继续秉持黄老先生的精神,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送去温暖与希望,让慈善像‘海上的灯塔’照亮更多需要的人,以前是这样,现在是这样,以后也要这样”刘清影坚定地说道。
文:高思琪
图:范张泽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