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第五季第二期的下集中,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彭凯平,继续带领我们探索现代社会中“君子品格”的深刻内涵。面对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彭凯平从心理学视角出发,重新审视人性与科技的关系,诠释了“君子”在AI时代的独特价值——既要有拥抱变化的智慧,更需坚守人性的温度与心灵的自主。
“AI没有心理,是人理解了AI”
科技浪潮中的君子清醒
节目中,彭凯平犀利指出:“AI能够疗愈人的情绪,但感动的不是AI,是你自己。”他通过生动的案例揭示,人工智能虽能模拟情感语言,却无法真正理解人类的情感本质。这种清醒的认知,恰如传统君子“明辨是非”的品格——在技术狂潮中保持理性,不盲目崇拜,也不全盘否定。彭凯平强调,人性的不完美,如冲突、矛盾、嫉妒,恰恰是推动进步的动力。这种对真实人性的尊重,与儒家“君子和而不同”的理念一脉相承。
当被问及“AI会否让人变笨”时,彭凯平引用《论语》警示:“若将深度思考交给AI,人的独立思维将面临危机。”他提出,君子的现代意义之一,便是抵御“工具依赖”,保持思维的主动性与创造力。这种观点呼应了梁启超所言“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彭凯平更以自身为例——放弃美国终身教职,回国重建清华心理学系,正是对“君子学以致道”的践行。他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做‘第一个尝试的人’。”这种担当,正是君子品格中“修己以安人”的当代写照。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式的豁达与幸福科学
彭凯平特别推崇苏东坡“苦中作乐”的豁达,认为这是君子“反求诸己”的修养。节目中,他带领观众体验“幸福科技实验室”的生物反馈技术,用科学方法探索内心平静的路径。这种将东方智慧与现代心理学结合的实践,体现了“君子品格”的时代创新。彭凯平提出,幸福感的四大支柱——爱、有用感、幸福、意义,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谋而合。他说:“平凡中也能找到幸福,关键在于内心的积极修炼。”
在节目尾声,彭凯平特别提到女性力量对社会心理建设的重要性。他认为,女性特有的共情能力与关怀视角,能够中和现代社会“斗争哲学”的戾气,推动“君子文化”向更包容、更温暖的方向发展。这一观点,既延续了传统君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季《君品谈》栏目,以“何以君子”为主题,通过彭凯平的讲述,展现了君子品格在AI时代的变与不变——变的是应对技术变革的智慧,不变的是对人性价值的坚守。就如同贵州习酒始终倡导“知行合一”的君子之风,彭凯平也表示:“境随心转,相由心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心的修养与社会的担当,始终是君子品格的永恒内核。这,正是跨越千年的精神回响,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