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鲜事 > 正文

君品谈 | 马继志:在红色记忆中挺立民族脊梁

http://www.resouzg.com/ 2025-09-05 15:25:16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 白梓

小编导读: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节目中,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后人马继志,以平静而深情的讲述,带我们重回白山黑水间的烽火岁月。

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节目中,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的后人马继志,以平静而深情的讲述,带我们重回白山黑水间的烽火岁月。从河南确山到吉林磐石,从一封书信到一块桦树皮,他以家族记忆与历史细节,还原了一位抗日民族英雄的坚定信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刻,我们更应铭记:正是千千万万个杨靖宇,用青春与生命,换来了今日中国的和平与尊严。他们的精神穿越时空,在新时代的国旗下熠熠生辉,提醒着我们何为忠诚、何为担当、何为一个民族永不弯曲的嵴梁。

“如果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信仰的力量​

马继志的讲述从爷爷杨靖宇的青年时代开始。18岁的杨靖宇,那时还叫马尚德,在河南开封求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毅然走上革命道路。他曾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后来因革命工作需要化名“杨靖宇”,寓意“驱除外敌,平靖宇内”。1932年,他来到吉林磐石,整合当地游击队,建立起东北第一个抗日根据地——红石砬子根据地。

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杨靖宇将军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他总结出“三大绝招”:远途奔袭、化装袭击、迅速转移;并提出“四不打”原则:不占据有利地形不打、不能予敌痛击不打、对群众有危害不打、无战利品可缴获不打。这些战术原则体现了其军事智慧和对人民深切的关怀。然而,随着日军“治安肃正大讨伐”的加剧,抗联部队陷入极端困境。日军建立“集团部落”,企图割断抗联与群众的联系。1940年初,日军派出七万五千人对杨靖宇部进行全力围剿。2月,杨靖宇身边战士越来越少,叛徒的出现更让他陷入绝境。2月23日,饥寒交迫、左臂负伤、双脚冻伤的杨靖宇在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遇到了四个村民。面对劝降,他斩钉截铁地回答:“老乡啊,如果咱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我的良心不允许我这样做!”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成为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恒见证。

当天下午,因叛徒告密,日军包围而来。杨靖宇孤身一人与大量敌人周旋,最终壮烈殉国,年仅35岁。日军残忍地剖开他的遗体,发现他的胃里没有一粒粮食,只有未消化的树皮、枯草和棉絮。连当时参与围剿的日军指挥官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

“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家风的传承

马继志退休后,选择定居长春,因为“吉林是抗联第一路军主要活动区域”。他奔走全国各地,讲述爷爷的故事,弘扬抗联精神。他说:“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爷爷诞辰120周年、殉国85周年。从年初开始,我就奔赴各地讲述这些红色故事,确实很忙,但这是责任。”

这种责任感的背后,是杨靖宇将军留下的宝贵家风。马继志家中有一件特殊的传家宝——一块桦树皮。每年节日或爷爷忌日,母亲都会拿出来让孩子们看一看、尝一尝。“只有尝尝这个苦,才知道今天的日子来得多么不易。”马继志说,“我们马家的家风就是九个字:严要求、重责任、懂知足。”作为英雄后人,马继志一家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从来不向别人提起我们是杨靖宇的后人。我们会把这种骄傲深埋在心底。”马家兄妹五人都是郑州铁路局的普通员工,“我们每年都是优秀党员和企业的先进工作者。我们用这种朴实的工作来回报爷爷。”

这种平凡中的坚守,正是对杨靖宇精神最好的传承。马继志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尽责,就是对爷爷精神最好的传承。”每年2月23日,无论多大的雪,他都要从长春赶到靖宇县拜谒爷爷。“这也是对爷爷的一种缅怀和祭拜的方式。”

从历史到现实:九三阅兵场上的精神回响

“九三阅兵”不仅是国防力量的展示,更是对英灵最庄严的致敬。当九三阅兵战旗方队,写有“杨靖宇”三个字的战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前,红旗飘扬、国歌嘹亮,我们仿佛能听到杨靖宇将军那一代人的回答:“如果我们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正是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支撑起中华民族的嵴梁,让我们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从战火岁月到和平年代,从家国大义到寻常生活,杨靖宇的精神已融入血脉、化作家风,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选择与坚守中,继续照亮前路。烈士已逝,精神不灭。英雄的精神从未远离,它融入一个家族,凝成代代相传的家风,最终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贵州习酒作为《君品谈》联合出品方,始终倡导“以酒崇道,务本为人”。在与马继志的对话中,我们见证了一个家族如何以雪铭志、以血传薪,在历史的回响中走出了一条君子之路。



上一篇山东来晴装饰材料有限公司全屋整装绿色家居生活       下一篇:云南索泰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注重居住体验的家居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