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叶金明老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北京电视台小雨滴答栏目。
叶金明:主持人好,大家好。
主持人: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叶金明老师。叶金明,字文姝,号妙智,是90后青年书法家,中国传统文化推广大使,书法艺术美学传播大使,当代翰墨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姝话说艺术美学空间主理人等等。
非常欢迎叶老师的到来,我想请问关于《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您有什么样的见解呢?
叶金明: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能作为国之精髓,其本质是因为他有着几千年来文化的积淀,蕴含着中华民族以“德”、“善”为本的精神,同时也包含许多以提高“心性”为基础的元素和提倡,那么我们如何将“心”与中国文化贯穿起来,目前对于青少年群体来讲他们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答案?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目前青少年他们现在的心理状态:
1,因学业导致的压力和情绪
2,因叛逆期导致的心态急躁,暴力
3,社会责任心比较薄弱,自律性不强
4,不自信,敏感,心灵脆弱
5,网络成瘾导致的心理自闭
8,攀比心理的危害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结合着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文化精髓的一部分“书画”将给予一些解决的方法和帮助。
主持人:1,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什么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书画?
叶金明:现在青少年出现的问题,多动,焦虑,情绪不稳定,怪异,抑郁等等,其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有多种:比如家庭的教育,老师的教育,社会的浮躁,学业的压力,网络的洗脑等等,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现在孩子的内心都很空虚,没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如同一个大树没有一个根,即便他的枝干长得再多,也是空心的,风一吹就倒,就像现在很多学生虽然学习特别好,外在很优秀,但是经不住别人批评,内心很脆弱,就像现在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如同机械化一样,没有一个支撑他为什么要学习的灵魂。那么怎么才能有灵魂,让内心不再脆弱,就是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文化就是一个人的灵魂,一个树的树根,只有树根有营养,枝干才会越长越好,就像一个人有灵魂,有思想,才不会是行尸走肉,才是一个完整的人。那么怎么样才能丰富灵魂,丰富心灵,首先我们要有坚定的意志和信念,要有信仰,比如《大学中庸》中提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首先我们要先清楚自己的内心坚定的方向和想法,通过把目标定下来,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的信仰,我们就按照这个目标和信仰去做,即便是在做的过程中出现了错误,发生了不好的事情那么都没关系,因为我问清楚自己的目标,那些所谓错误都是必经路上的一个绊脚石,我们迈过他去就可以了,最后才能有一个以这个方向为导向的好的结果,那么这个过程就需要结合着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书法画画可以让我们静心,让我们把浮躁的心态平稳下来,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内心不沉静,一个人当内心沉稳的时候,他的言行举止都是带有智慧的。
主持人:2,如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缓解学业带来的压力和情绪?
叶金明:据了解45%的中学生频繁出现不想上学的过程,还有一部分是考试不理想而情绪化很大,或有的陷入深深的自责,一蹶不振,其主要还是因为心里承受能力比较薄弱,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多学习学习古人的智慧,比如:《论语》中曾讲过一句话叫“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成事不说,意思就是:已经做过的事情可以不用去说了,对成功的之事保持沉默,有一个谦虚不自傲的态度;遂事不谏,也就是说一旦事情已经做完,便已成定局,再去争论或去劝阻已无实际意义,那么接下来最明智做法就是接受现实,努力提高学业和认知;既往不咎,也就是说对过往的错误或过失不再追究,把过失和错误努力改正过来,放下心中不好的执念,应该有一颗豁达的心胸。三国演义中说了一句话很好,“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主要就是就是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应保持平常心对待成败,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在胜利时不骄不躁。 也就是考试如同打仗,既然打仗肯定有输有赢,考试也是一样,肯定也会有考好和考不好,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下次改正过来,一定要有一个能输得起的心态,比如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后,曹操在逃亡的路上仰天大笑多次,说明他有一个豁达的心胸和极强的心理韧性,我们应该学习他“败而不馁,笑对逆境”的心态,要有一个“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心胸。只要有生命,就有将来和希望。记得有一次和学生交流,她说自己在考试中,错了一道不该错的题,这位学生呢,是一个心比较细的人,因为错了这道题饭也吃不好,觉也睡不好,我就给她讲,不应该揪住自己的错误不放,应该勇敢的迈出来,我们的最大的心胸是要先宽恕自己,只有宽恕自己才能够真正得到成长,和她沟通完,她说,瞬间感觉“心”就明亮了。说:最近一直沉溺于自责当中,今天才感觉内心得到释放。
每个人应当有“鸿鹄之志”
主持人:3,通过书画艺术怎么帮助青少年儿童提升专注力和管理情绪?
叶金明: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处于叛逆的阶段,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例如:情绪低落、烦躁、易激怒,在心里诊所,最常见的就是心里焦虑,抑郁。其实焦虑抑郁是因为身体的皮质醇过高,皮质醇是什么?主要是人体的压力激素,由肾上腺分泌,短期升高能帮助人应对强化的挑战,长期过高就会引发焦虑、抑郁,甚至可能损伤大脑情绪调节功能。那么怎么降低皮质醇过高的情况呢,1,可以通过自我心情安慰,比如:自己和自己沟通,把容易情绪化,暴躁的或者不开心的问题自己写出来,自己给自己解答;2,通过外在的改变,比如:学习书法,书法可以锻炼人的专注,正念,静气,亦可修身养性,当一个人写字的时候他必须的先静下来才能够书写,站立书写,讲究要气沉丹田,均匀呼吸,然后进入书写过程,其实当人均匀呼吸的时候,那么你的情绪就是平稳的,思绪也是清晰的,而且在写字画画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与呼吸性几乎都是同步的,类似于冥想,那么大家想一下人在冥想的过程中他的思绪,身体都是静的,从而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研究显示,当人认真书写的时候可缓解压力,降低皮质醇水平。当你认真书写的时候,还能改善adhd的问题,adhd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那么通过书法就可以提升专注力,改善多动不集中的现象。其实书法不光是单纯可以练字,更重要是可以修身,修心,让人学会与自己独处,还可以减轻压力,让人达到身心灵愉悦的状态
叶金明老师在海淀文化馆讲解《中国书法史及篆隶演变过程》
主持人:4,如何通过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的自律性和责任心?
叶金明:对于青少年自律这件事情上在写作业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只要父母不看着就不会自己主动完成作业,有一句话说的特别有意思“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很多孩子从一年级就得家长盯着写作业,家长也很累,那么怎么能够让孩子自主去做这件事情呢?其实,真正的自律和责任心,不是外在的束缚,而是内心的唤醒,首先,我们先要意识到我们是一个人完整的人的本身,那么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情皆是为我们自己而做,就好比《弟子规》中所言:"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这些最基础的问题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培养“慎独”和“自律”的精神,当你把这些自律的习惯养成后,你才能对自己自身上下负责任,乃至上升到对家庭,对同学,对社会负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不就是说一个社会的兴盛和衰败,与我们每个人密不可分,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做好我们对于社会而言负责的表现呢?首先还是那句话,要对自己负责,对自己负责,体现在比如:有想章法,有规律,独立自主的去完成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管好就是不给家庭,社会添麻烦,不也是一种变相的对家庭和社会负责吗?举个例子:有一次和一位学生宝妈聊天,她说,她在怀孕坐月子期间发生的事情,怀孕坐月子女性身体激素会有所变化,可能会脾气不好,容易发火,有一次这位学生妈妈对他的儿子发脾气,正常孩子可能会说你生了妹妹就不爱我了,或者和他妈妈去争辩,但是他最为一个六年级的学生并没有那么做,而是默默地接收到了他妈妈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体现对妈妈的一种爱和责任,因为他知道妈妈不是故意这样做的,只是因为身体激素所导致,事后,他妈妈给他道歉,他说没事,我知道您不是有意这样做的,这个孩子之所以能有这样的责任感和心胸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学习国学,学习书法,这些都是从小已经刻到骨子里的一些行为和修养,所以说学习传统文化,学习书画一定要从小学习,这些知识都会慢慢渗透到你的言行举止中。
北京电视台分享《中国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
主持人:5,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怎样让孩子不敏感,坚强,心胸更豁达?
叶金明:现在孩子的心灵很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其实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因为心胸不够宽阔,如果一个心胸宽阔的人无论他经历什么样的事情,别人怎么说他,评价他,他都无所谓,很多人都把这当成厚脸皮,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往往是这种厚脸皮的孩子才不容易焦虑,不会抑郁。当然,我们也不是提倡说要怎么厚脸皮,而是要锻炼和提升我们的心胸才可以,心胸开阔了,人生也会一片明亮。
比如我们看一下古代几个诗人,
第一个,苏轼,苏轼一生中经历过多次被贬,但是他仍然保持着一个豁达的心态面对逆境,例如他在《定风波》中写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句话是说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意思是,不要被任何外在的事物所影响,展现出面对困境时的从容。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能让青少年明白挫折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学会以平和心态接纳现实。还有当青少年遇到考试失利、遇到困境不如意时,苏东坡又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我们也要有这种“谁怕?”,洒脱的精神,不被负面情绪困住,而是将挫折视为成长的契机。
我们再来看一位诗人,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也是一生经历多次被贬,然而,他从未因此消沉,反而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种种不如意,比如他在被贬朗州(今湖南常德)期间,写下“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话表达出了他不被暂时的困难所束缚,而是在时代变迁中把握机遇,也表现出了他相信未来总有希望的坚定信念,其实,只要我们内心坚定,任何困难都只是暂时的。
通过以上两位诗人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每个人来讲,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只要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积极面对现实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新的希望。
主持人:6,书画对于网络成瘾的青少年有什么样的帮助?
叶金明: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网络游戏短视频铺天盖地,那么我们先来看一看短视频,游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样的危害,短视频“短平快”的频率让人容易上瘾,沉迷其中会导致情绪波动、社交隔离,刺激导致多巴胺依赖,一旦停止使用会出现焦虑、愤怒等情绪失控现象。游戏会在段位下降的情况下发怒、自残、摔手机不自控等等。短视频和游戏的危害本质是“现实成就缺失”与“虚拟快感过剩”的失衡。真正有效的“防护网”,是帮孩子在现实中找到比屏幕更值得奔赴的舞台——比如:球场上的奔跑、书画上的静心,舞台上的光芒,这些持久而真实的成就感,才能真正对冲虚拟世界的诱惑。
那么我们简单聊一下学习书画对网瘾青少年的帮助,首先书法做一个传统艺术,它不是一个快的节奏,它更重要的是强调“慢”和“专注”,正好与现在社会的快节奏相反,它是通过缓慢、静心才能达到的一个境界,在书写的时候如果你的内心浮躁那么是写不出好的字来的,在生理角度上讲,书法需要手眼协调和呼吸配合,我记得很多人给我说在写字的时候不敢喘气,总是憋着气把这一个笔画写完,我就告诉他,要均匀呼吸,轻吐轻吸,其实这个过程已经是在让你的大脑和身心放慢的过程了,如同太极一样,越慢越好,这真的很磨练一个人的意志和耐力,这也教会了人放慢脚步,理解“慢即是快”的道理,对于网络给青少年带来急功近利,浮躁心态有一个很大的改变。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人一开始很浮躁,注意力不集中,静不下来,焦虑,后来学了书法,把所有不好的习惯全部都改正了,你说也是真的很神奇,所以书法能给人带来的静心成长还是很震撼的。很多人都说书法的价值是能给人带来一场“心灵的静修”,是浮躁内心的“镇定剂”,浮躁社会的“调和剂”,它能通过专注、耐心,帮助人安顿身心,提升精神境界,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力量。
放下手机,用“书画”来一场“心灵的静修”
主持人:7,对于叛逆期的青少年,父母与孩子该如何相处?
叶金明:与孩子要如同朋友一样相处,不能再像教育小时候的他一样教育他,因为他现在属于是叛逆时期,要结合着他的心理与他成为朋友似的给他指导性的建议,正因为是属于叛逆期,如果是强压性质的教育它,那他就会在内心中和你对着干,所以我们要顺着他,然后再给他好的建议他会更容易接受,我与我的很多学生都是很好的朋友,小的时候是让他们必须守纪律守规律,等大了初中高中了,我经常与他们说的一句话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经常告诉他们,我现在不是你的老师,我是你的朋友有什么事情你可以与我分享,我在教学中做得不好的事情,你要给我指出来,所以现在我的学生都非常听我的话,而且什么事情都愿意与我分享。
主持人:8,如何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去除青少年攀比心带来的自卑?
叶金明:目前,对于很多初中生,高中生而言,他们的攀比心理是很严重的,小学生这部分表现还没有那么明显,比如他们会攀比今天我这个手机是苹果的,我这双鞋是耐克的等等……那么怎么通过传统文化去改善这样的心态呢?对于一个孩子来讲,他应该是纯粹的,干净的,不应该被外在的这些物质所影响,如果真的要去比的话,也应该比的是谁更善良,谁的德行更好,我们应该多学习,多接触这样的事物和人。例如,我们看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后,写下《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这句主要是说:一个人和事物的真正价值不在与外表和外在形式,不在于山多高,水多深,而取决于内在的品质和精神境界(如仙人的德行,龙象征着灵气),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也就是说,虽然我居住的是很简陋的屋子,那么我的德行深厚就不会感到简陋了,也就是说古人看待一个人的道德品行比外在任何东西都重要,那么对于青少年儿童来讲,我们也要学习这种精神,不应该注重比自己内心还重要的外在物品,更多的应该丰富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别人才愿意尊重你和你交朋友。我们再看这一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雲亭”,想必大家都知道三国时期诸葛亮住过的地方,就是一间茅草屋,那么刘备有曾因他住的是茅草屋而不去请他吗?恰恰相反,刘备就是因为听说诸葛亮的才华出众,才“三顾茅庐”去请他,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人品才华德行出众的时候即便你是身在茅庐里面,比你有权利有地位的人也会亲自躬身来请你,所以我们更应该注重自己的德行,修为,更应该提高自己的修养,心态和心胸,不应被外在的环境,物品所干扰,所有外在的物品只是一时浮华,内在的修养才是长久之计。
中国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古为今用”、“以文化人”的真实感念,我们应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普世心理智慧,并结合现代教育理念和心理学知识,将其转化为青少年可理解、可体验、可践行的内容和方法,帮助他们在文化认同中汲取心灵力量,在时代挑战中培育健康人格,从而更加从容、自信地走向未来。
主持人:感谢叶金明老师的分享,您分享的内容希望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受用。